【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第二十四篇 印尼 华人大茶商 郭春秧
尽管调查印尼的茶叶历史颇有难度,但线索到底还是来自于华人,上期也略有提到,特别是二战前,台湾茶的进口尤其引人注目。本期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作为印尼华人取得成功,之后从事台湾茶贸易的郭春秧。
郭春秧186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同安。早年丧父,生活贫困,18岁时移居叔父郭河东所在的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爪哇,经过数年拼搏,在制糖业取得成功,之后被誉为爪哇四大糖王。
1887年,他看到了台湾茶特别是包种茶的商机,便开始在日治前的台湾从事茶叶贸易。当时,他在台北开设了锦茂茶行。同时,在爪哇和斯里兰卡成立了郭河东有限公司(锦祥),还在爪哇开办了数家分店,又在上海、汉口、天津和厦门等中国主要茶叶出口地开设分店,开启了大规模的茶叶贸易。
日治时代开始不久的1898年,台湾成立了自发组织“台北茶商公会”,郭春秧就任第一代会长,但据说这是总督府劝说的结果。总督府的目的是渐渐排除此前的华人茶商(主要是一些从事包种茶生意,不会为日本带来利益的商人),掌控茶界主导权。
郭春秧从很早之前就和总督府建立了人脉关系,就任会长对双方都很有利。他还主动加入了台湾籍(除此之外,还拥有荷兰国籍和英国国籍),和华人茶商合作,拓展了势力范围。此外,之所以能够和总督府以及日本政经界建立良好关系,也离不开当时发挥其秘书作用的堤林数卫的巨大功劳。出生于日本山形县的堤林1896年应征总督府监狱看守,由此来到台湾,获得学习语言的机会,并受到郭春秧的关注。堤林评价郭春秧称:“他是一个拥有罕见人格魅力的杰出人物。”堤林后来也去了爪哇,但似乎在事业上并没有取得成功。
1900年,郭春秧卸任会长,将职位让给了吴文秀。当时,锦茂茶行申请注册了六种包种茶的商标,这令其他茶商很是震惊。而此时郭春秧本人并未在台湾,所以想必一切事务都由堤林全权处理。由此,其他茶商认识到了商标的重要性,也竞相注册。
彼时,郭春秧因从事面向南洋的包种茶贸易,从而以压倒性的贸易量自夸。甚至有说法称,鼎盛时期,从台湾出口的包种茶有三分之一都来自锦茂茶行,且最大的出口对象国是印尼。当初,包种茶被定位于专供华人饮用的茶叶,后渐渐走入印尼百姓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饮料。郭春秧对于包种茶在印尼的普及可谓立下赫赫功劳。
然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萧条,导致印尼发布了进口外国茶的禁令,这让台湾茶商陷入困境。郭春秧不愧是印尼华人,和台湾茶商公会的吴文秀理事一起,以三宝垄茶商公会会长的名义充分发挥影响力,和当地政府交涉,解决了问题。
19世纪下半叶,印尼在进口包种茶的同时,在荷兰的主导下,引进了印度阿萨姆茶种,红茶生产如火如荼。然而,192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萧条,茶叶需求骤降。1933年,印尼和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签署了红茶出口协议,爪哇茶的出口持续低迷。与此同时,1932年,印尼提出了本国茶叶保护政策,进口茶被征收高关税,然而台湾茶却在茶商公会和总督府的携手助力下摆脱了危机。
此前不久,我从郭春秧的子孙那里听说,厦门鼓浪屿还保留着郭春秧的别墅,便前去探访。如今,该别墅已成为宾馆,只有入住的旅客才能进入其中。无奈之下,我只能从外侧眺望这座庄严的建筑。建筑内设有庭院,有客人正坐在里面优雅地品茶。除此以外,还有一条可能是取自春秧茶庄名称的狭窄街道——锦祥路,但我还是没有找到和茶相关的蛛丝马迹。
1920年,郭春秧的事业迎来转折期,开始投入精力开拓台湾以外的市场,比如着手开发香港北角的土地等。然而,主业制糖业由于砂糖价格暴跌,再加上原本准备继承家业的儿子去世,致使其晚年的事业发展并不如愿。1935年,郭春秧在台北大稻埕锦茂茶行安详地走完了75年的人生路。
郭春秧的事业转折,直接影响了台湾包种茶的印尼出口。取而代之,台湾茶商开始大展拳脚,上世纪20年代,面向印尼以外的越南、泰国等地的出口陆续增加。这也意味着总督府开始主导台湾茶的出口。抗日战争爆发后,台湾茶的主要出口地变为今天的中国东北、冲绳和泰国等地,印尼的名字逐渐从中消失。
图片说明
- 郭春秧
- 台北茶商公会会长郭春秧(前排左数第六人)
- 香港 春秧街
- 厦门鼓浪屿 昔日的郭春秧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