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第二十三篇 印尼 抢占先机的安溪茶商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第二十三篇 印尼 抢占先机的安溪茶商

    关于东南亚的华人茶商,迄今为止我介绍了几个国家,但是漏掉了一个大国,那就是印度尼西亚。实际上,印尼在我的探访之旅中,算是一处棘手之地。本期我就为大家讲述一下我的印尼之旅。

    很多年前我曾因茶旅机缘到访印尼。当时,去了1955年万隆会议的举办地万隆郊外的茶园。那里有荷兰殖民时期保留下来的广阔茶田和茶叶加工厂,工作人员加上采茶者远超千人,其规模令人惊叹。在殖民地的茶园经营中,印尼不逊于印度和斯里兰卡。

    据说印尼的茶业发展,始于17世纪末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中国带来茶种,19世纪需求增多后,便开始摸索生产。有记录显示,19世纪20年代,长崎荷兰商馆的植物学家西博尔德受命送来茶种。同期,印尼派人赴中国,带回了茶种和工匠,50年代开启中国式生产。70年代以后,开始种植阿萨姆种,红茶生产如火如荼。即便今日,印尼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茶业生产国,但已无从寻觅华人踪迹。

    翻阅台湾茶的历史,必定会有面向印尼出口的记录,所以,我便依此到访了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和第四大城市棉兰。在拥有2.4亿人口的印尼,华人占比很低,仅为5%左右,并且因数次发生排华运动,苏哈托政权禁用中文30年,导致印尼的汉字招牌很少,现在30~50岁的华人也不学中文。

    我想探询有关茶叶的历史,但泗水没有一家经营中国茶的茶庄。可能到上世纪60年代苏哈托镇压华人以前,所有的私人茶庄就已消失殆尽。现在,印尼华人,特别是老年人饮用的茶叶,都是超市里出售的本地产廉价茶。

    要想寻找华人踪迹,最有效的途径是去地方会馆。然而,安溪会馆20多年前才刚刚建成,会员中并没有茶商。有说法称,原本泗水的华人比例就不高,所以更无人兴建茶庄。我也试图探访福建会馆,最终没有找到。到底还是苏哈托时代影响巨大,昔日资料已经荡然无存,华人自己好像也对那段历史漠不关心。可以明确地讲,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学者从事相关研究,想要追寻华人茶商的足迹是很困难的。

    我又去了棉兰。这座城市中有华人聚居区,和泗水相比,华人的存在感更强一些。然而,说到茶,并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棉兰虽然华人不少,但饮用中国茶的人不多。听说郊外有茶田,但也没什么深刻印象。”我又询问台湾人,回答说:“在印尼,生产台湾茶都在棉兰郊外。”我原本以为,到了棉兰无论如何会找到蛛丝马迹,但其实并没有那么乐观。

    我想起为了调查铁观音茶的历史,去铁观音发源地福建安溪时听说的事。安溪县西坪镇南岩村茶农的祖先王三言家代代从事制茶业。19世纪70年代,王家曾挑着茶叶到因对外开放而经贸繁荣的厦门和漳州卖茶,1875年,在厦门开设了梅记茶行。基于茶叶运输很辛苦,以及略微弯卷的茶叶售价更高等销售上的经验,80年代,王家在传统制茶法的基础上,创造出茶叶的布巾包揉技术。

    这一手法渐渐广为人知,王三言的子孙将销售市场从中国拓展到亚洲各地,积累了巨大财富。1945年,王三言的后代王联丹配制的铁观音茶“泰山峰”,在新加坡举办的茶王赛中获得金奖。梅记也在经历了国有化之后,东山再起。如今,第五代传人王曼尧和其子智送在南岩村守护家业。工厂旁边,是据说由王三言兴建的泰山楼,这座建筑历经120年岁月的洗礼,见证着王家茶业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王三言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将安溪茶推广至东南亚。1906年,派其子王金玉赴台湾,开设了泰山茶行。与此同时,其孙王炳炎在印尼雅加达开设了梅记,开始从事茶叶贸易。据安溪华侨志记载,光绪年间,安溪西坪尧杨村的王量、王称兄弟等人在台湾收购茶叶,运往印尼,在雅加达、泗水和三宝垄开分店销售。

    或许,他们销售的就是19世纪80年代开始在台湾投产的包种花茶。也可能是通过上文提到的王金玉和王炳炎,在台湾收购包种茶(也可能自己生产),在印尼销售。此时,是台湾茶出口印尼的鼎盛期,实际上许多福建茶商以及印尼华人,都因从事茶叶贸易获得了巨额财富。

图片说明

  1. 泗水 超市中销售的茶叶
  2. 棉兰 华人豪宅
  3. 福建安溪 梅记茶庄
  4. 安溪 泰山楼
  5. 梅记第五代传人 王曼尧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