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第十四篇 泰国北部 云南回族制茶(2)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第十四篇 泰国北部 云南回族制茶(2)

    身为云南回族,迁居到泰国的纳先生之子纳广胜(1954年生)为了维持生计,12岁便到附近山中的老茶树上采茶,卖给茶叶工厂。为了摘得优质茶叶,他比所有人都起得早,其采摘的茶叶也因此受到工厂方面的好评。纳广胜上学时需要徒步翻山,一直走到美斯乐。当时,他遇到了从缅甸逃难而来的国民党军队,受到司令官段将军的赏识,备受疼爱。

    据说泰国政府曾经提出支援边境政策,当时许多农民想要农作物种苗,而年仅10岁的纳广胜,却以“没有道路就没有办法运输农作物”为由提出希望修路,并且在他人每天只能运送一次茶叶的情况下,他却早起一天运送3次,显示出异于常人的勤劳与优秀。

    25岁时,纳广胜和几个人合伙买下了茶树山,生产绿茶,运输到塔通(走水路可以到清莱)。这是一段没有公路的山路,只能用马来运输茶叶。彼时,他和同为云南回族的女孩结婚,茶叶生意一帆风顺。后来又买下了其他茶树山增加产量。到了上世纪80年代,泰国产茶叶需求减少,他们迎来了转机。90年代,美斯乐等地受到台湾援助,开始生产乌龙茶,纳广胜等人也借机学习乌龙茶的制造技术,并投入生产。

    1997年,纳广胜决定在现在茶园的位置种植茶树。尽管这里环境优越,但因原本是芒果园,所以当地人似乎都没有意识到会产出好茶。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再加上去台湾和越南考察过,纳广胜确信在洼地(海拔400米)也能出产优质茶叶,于是购买了2英亩土地,2001年开始正式投产。茶叶增产后,附近的农民纷纷和其洽谈土地出售事宜,不知不觉间收购的茶田已扩大到100英亩。一直到2009年去世,纳广胜一直在制茶。

    纳广胜的女儿纳顺安先是在清莱皇家大学读书,后又获得清莱皇太后大学的MBA。父亲去世后,她继承家业,虽然身为女性却勇担社长职务。其穆斯林装扮的妹妹从美国留学归来后也给她当帮手,从女性的独特视角,致力开拓草本茶等新业务。现在,她们在清莱市内开了两家气派的茶庄,面向游客出售茶叶,努力普及清莱茶。

    从前,纳家的出口基本是面向台湾,现在更多的是以有机茶为主出口到欧洲和美国,并向中国出口低价的茶饮原料。在泰国国内,由于近年来茶叶需求也曾有所增加,于是就不再向台湾出口。从将茶叶贸易渐渐扩展到全世界的纳女士身上,充分显现出回族人的品格,引人探究。

    那么上一篇中纳女士提到的“云南回族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到底又是怎样一段历史呢?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的时候,其盟友中有汪古族,据说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成吉思汗的帝国。

    汪古族信仰景教。元代时,景教在国家的庇护下曾一度兴盛。然而,到了忽必烈时代,很多人开始从信仰景教转到信奉天主教。进入明代,当政者一变,景教徒便开始遭受迫害,为了生存融入回教之中。

    如果此说法准确,那么曾和成吉思汗(子孙)联姻的景教徒,融入回教徒之中迁居云南的推断就较为合理。并且,也就很容易理解,云南回族中马姓居多并非出于对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崇敬,而是因为景教徒多姓马尔。不过这和茶叶的历史相去较远,我的考察也就到此为止。

    再说点儿题外话。我对泰国的腌茶Mien也很感兴趣。明明在缅甸被称作Lepet-so,为何在泰国叫做Mien呢。据说在缅甸最开始生产茶叶的是德昂族。德昂语中将茶称作Mijam,这个发音不禁让人联想到Mien。

    Mijam是喉结的意思,但似乎语源是“猎人从统治者手中,从鸟的喉咙中获得了茶种”。在全世界的语言中,通常表示茶的词只有两类——“Cha”或“Tea”。而此地的表述和二者都不相关,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Mien在泰国也称作嚼食茶,原本和Lepet-so的制作方法相同,可从名称上来看却没有丝毫关联。有种说法认为,这一读音来自汉语的“茗”,由此看来,泰国的腌茶,和德昂族的Mijam一起从中国传入的可能性较大。此外,与茶叶传播相关的瑶族就自称Mien,这也引起我的巨大关注,我认为有必对当地和茶叶起源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调研。

图片说明

  1. 天元茶行的茶田
  2. 天元茶行的茶叶
  3. 清莱市内的店铺
  4. 与景教相关的书籍
  5. 泰国的腌茶 由泰国瑶族(勉)制造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