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第十二篇 泰国曼谷的建峰茶行和集友茶行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第十二篇 泰国曼谷的建峰茶行和集友茶行

我以为探寻建峰茶行的过程会很波折。然而,在附近一打听得知,大约5年前,“的确有一家中国料理店”从这里搬走,我们根据店名找到了店铺的联系方式,拨打了电话。于是得知,这家餐厅的前身正是建峰茶行。

按照对方提供的地址,我找到了这家距离唐人街有相当一段距离,位于湄南河沿岸的高级港式餐厅,沐浴着傍晚时分的河风,我品尝了正宗的粤菜。女老板带我们来到前厅,“建峰茶行”的招牌和印有其字样的包装茶叶赫然映入眼帘。

建峰茶行的历史宛若一部小说。清末民初,安溪出身的厦门大茶商林奇苑之女,赴上海求学。在上海戏剧性地邂逅了一位泰国军人,坠入爱河并远嫁曼谷。因为牵挂女儿,林奇苑在曼谷开了建峰茶行,还派了一位总管并带去大量茶叶,据说是因为女儿的老公是军人,经常不在家,有了茶行可以陪伴女儿。

这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实际上对林奇苑而言,女儿的远嫁也是自家生意向曼谷拓展的难得契机,由于当时国内处于战争一触即发的混乱时期,将女儿嫁到泰国可能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不管怎么说,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因为是厦门大茶商在曼谷开的店,生意自然很红火。

我很想了解林奇苑这位大茶商的经历,于是拜访了好几位厦门专家,然而还是没能了解到细节。只听说19世纪60年代,一位安溪出身,和武夷山也有些渊源的名叫林心博的人开始创业,之后在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开设分店,主营武夷水仙茶。鸦片战争之后,各地纷纷开设港口,欧美茶商等大量收购茶叶,由此很多安溪人开办茶行,林家也算是茶业界的先驱了。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林家已经在厦门港口附近的水仙路上拥有了规模很大的店铺,但之后因为国有化而销声匿迹,子孙也都转行,其历史就这样被湮没了。在香港上环,现在仍有一家名为林奇苑的茶庄,然而,这是潮州人1955年开办的,和厦门毫无关系。

很遗憾,无从得知建峰茶行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史。女老板(远嫁泰国那位女士的女儿)好像也不了解,但她提到“开集友茶行的老板是我亲戚,他应该很了解”,于是我去拜访了她介绍的王国星先生。

集友茶行是王国星先生的父亲王清时于1940年在曼谷创办的,王清时是安溪西坪尧阳茶农出身,因为茶叶生意而来往于安溪和泰国之间。王国星先生的祖母也是林奇苑的女儿,而且是那位嫁到泰国经营建峰茶行的女士的姐姐。他给我看了1948年拍摄的家族照。

王清时把老家生产的安溪茶带到曼谷推销,当时的据点就是建峰茶行。之后才开了自己的店。通过大茶商林奇苑而有了亲戚关系的建峰茶行和集友茶行,堪称曼谷茶业界草创期的老字号茶庄,但当时的泰国国力衰弱,只能进口便宜的茶叶(如安溪色种茶等)。

据说,集友茶行和香港的老字号尧阳茶行也是亲戚关系,或许可以说集友茶行正是福建茶业界的主流店铺。尧阳茶行上世纪30年代从厦门迁至香港,如今的厦门开元路上仍保留着其当年建筑,尧阳茶行是拥有茶叶出口基地的大规模茶行,今天仍在香港经营茶叶生意。

集友茶行的业务走上正轨的时候,中国迎来了国有化浪潮,茶源变得紧俏,于是集友茶行开始进口并销售价格低廉的台湾包种茶。然而,此时泰国又掀起排斥华人的运动,本土化的加剧,让中国茶没有了市场。集友茶行只好想出一个无奈举措,也算是一条消耗多余茶叶的路径,即开始生产普洱茶熟茶,第二代掌柜王国星告诉我,店里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保存普洱茶的。

到了80年代,泰国政府限制进口,王家又开始在泰国北部生产乌龙茶等,许多茶庄都开始将业务向销售泰国茶倾斜。此时,耀华力路上的茶庄逐渐消失。其中,只有集友茶行还在执着销售中国茶,由于他们不碰走私茶,而是只销售农药检测合格的茶叶,因此获得老顾客的信任,生意得以为继。这源自其父王清时对中国深深的眷恋,如今老人100岁了,也没有加入泰国国籍,持有的还是中国护照。

我向二代掌柜王国星询问用建峰茶行信纸写信的王文述的情况,他很怀念似的说:“确实有这个人。他不是茶商,而是制茶师。不过,很久以前就去世了。有三个儿子,但谁也没有从事茶叶生意。”调查终于明了,而建峰茶行历史的探索之旅也终于在此画上句号。

图片说明

  1. 在建峰茶行的招牌前合影
  2. 建峰茶行的包装
  3. 集友茶行的传统功夫茶
  4. 厦门林奇苑的家族合影
  5. 集友茶行的老板王国星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