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中国2019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第一篇 缅甸大茶商 张彩云及其家族的历史(1)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第一篇 缅甸大茶商 张彩云及其家族的历史(1)

在中国,有很多人出于各种原由而从广袤的土地上迁徙至亚洲各地。他们到底是怎样来到这些地方的?又是怎样在这些地方生存扎根的?这些华人华侨以及他们祖先的历史常常令人兴趣盎然,想要一探究竟。本次报道将通过茶叶来回顾他们的历史,和大家分享他们实际到过的地方和我的调研成果。

对缅甸华人茶商兴趣浓厚
我来到了缅甸最大的城市仰光。这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地方,也是我在2003年初次来到后又多次探访的心仪城市。以茶叶来说,这里有久负盛名的可食用茶叶—腌茶(茶叶沙拉),所以在这里我第一次意识到茶叶原本不是用来饮用的,而是用来吃的。

我来到这里的契机看似偶然,但也许是必然。中国福建省是茶叶的最大产地,我时常会去那里。前几天在铁观音发祥地安溪,我有幸见到了研究华侨史的陈克振先生,并获赠了先生的著作《安溪华侨志》。读后便知,这本书记载了众多从安溪走出去的华侨,他们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领域内创造了财富。
其中就记载着约100年前迁至缅甸,靠茶叶生意收获成功的张彩云。这勾起了第一次听说缅甸华人茶商的我的兴趣。因为在亚洲各大城市里,都相应分布着华人华侨,他们努力地经营着各自的生意,但相对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茶叶生意发展迅速,在缅甸从事茶叶生意的华侨却并不曾耳闻目见。
我想要调查了解张彩云,但除了手头的这本书,没有任何头绪。而且他已经于近30年前的1991年,以94岁的高龄去世。他的后代是否还身居仰光,现在以何为生,完全没有线索。

因此,我咨询了缅甸的熟人,他的朋友中有华人,在仰光帮我查到 “如果确定是福建籍,问一下宗祠应该会有收获”,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喜讯:“我们找到了他的儿子,要不要来见他?”这个消息让我激动不已,就这样早早地赶来了。

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意识到缅甸华人的存在。连哪里有中华街都不知道。只知道从我住宿的市中心酒店可以步行到那里。只不过那里没有中华门之类的牌楼,显然并不是景点。我到达了几乎位于中华街正中央,靠近港口,拥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庆福宫。

并且,终于在这里见到了张彩云先生的三儿子张家荣先生。他虽然已经83岁,不再涉猎生意,但我们了解到以前他曾担任庆福宫的主理人,这座宗祠也和张彩云先生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来宗祠的人们虽然都说着福建方言,但面对笔者,他们都以标准的普通话回应。

 

仰光的张彩云
张彩云是何许人也?他及其家族的历史非常传奇,不仅限于茶叶,简直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与缅甸的近代史、华侨史,这不禁让我想要一探究竟。1899年,张彩云出生在福建省安溪大坪(闽南的茶叶产地)的一个茶农家庭,是家中的第四子,1916年,他迁居至哥哥们所在的缅甸,在缅甸孟邦首府毛淡棉帮忙生产、销售蔬菜水果。1921年,他回国在家乡结婚。那时,兄弟四人商量将故乡的茶叶运往南洋售卖,由此诞生了“张源美”这个茶叶生意招牌。1922年,第三子张彩男负责采购茶叶并运输,张彩云负责在缅甸的销售。

然而,最初一切进展得并不顺利。上世纪20年代,已经有以林奇苑为首的厦门大茶商开始在仰光大量售卖武夷茶,茶叶市场很难切入并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如此,随着在各地,各个港口间穿行的茶叶销售,1930年,福建的土匪霸占了从武夷山到厦门的茶叶通道,武夷茶的海外出口被中断了,以此为契机,彩云兄弟几人的安溪茶一下子垄断了仰光市场。1931年,他们在仰光创立了茶叶批发市场,注册了张源美的商标–“白毛猴”。1932年,又在厦门建造了自营加工工厂和仓库,将茶叶供给做得稳如磐石。

接下来1937年爆发了以卢沟桥事件为起因的抗日战争,东南亚各地的交通被切断,中国国内的茶叶供给也变得艰难起来。张家兄弟们大量买入了暴跌的茶叶,在香港和泉州设置了个体出口据点,将茶叶运到缅甸,并在1939年收购了武夷山赤石(这是万里茶道的真正起点)的大型茶叶工厂,开始生产自己的产品。通过这些举动,变危机为转机的张源美的“白毛猴”在缅甸确定了垄断地位。虽经历了无数坎坷,却仍然顽强地生存,张彩云这位典型的华人成功者,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等待他的都是波澜壮阔的人生。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