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中国2017『中国紅茶の旅』中文版(2)「湖北省 广东商人生产的宜红」

湖北省 广东商人生产的宜红

说实话,日本人对湖北省不是很了解。所以,知道这里有茶田,以前曾生产过大量茶叶并出口至国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然而,据记载,日本政府曾在明治8年(1875年)为了调查红茶的生产情况,以及在明治20年(1887年)为了研修制茶法,向武汉及周边的茶叶产地派遣过研修人员。从这一事实依稀可知,当时的湖北省是生产出口茶叶的一大据点。

以此为线索,本期我到访了红茶产地宜都。当代中国的交通真是越来越方便。从汉口到宜昌,坐两个小时火车,再从宜昌坐1个小时汽车就可以到达宜都。而在20年前,今天这3个小时的路程,却需要坐汽车走上8个小时。那么,在茶叶出口繁盛的150年前,到底是通过什么运输手段,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

为何从广东至遥远的湖北?

据说在19世纪20年代,有一位名叫钧大福的广东商人来到现在湖北省宜都山中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他判断这里的茶叶适合生产红茶,于是教给少数民族制作红茶的方法。并将生产的茶叶经由宜昌、汉口运至广东,又从广东出口到欧洲。那么,钧大福为何特意从广东千里迢迢来到湖北生产宜红呢?

从宜都市汽车客运中心站乘车来到长江边。此次,我到访的宜红茶业就位于长江和其支流清江的汇合处。在水运作为主要运输手段的时代,不难理解在此建造茶工厂的缘由。尽管现在会在交通更加方便的地方修建新工厂,但古时候应该是有河的地方才有茶。

五峰是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茶田存在的古代茶叶圣地。据说制茶的是山中的少数民族。到了19世纪20年代,清朝限定只有广东一地可以开展对外贸易。然而,实际上,恰克图(清代中俄边境重镇,原属中国——译者注)已经作为北方的窗口开港,推动了面向俄罗斯的茶叶出口。想要通过海路将茶叶出口到欧洲的广东商人,一定是觉得仅仅出口经由河口运来的福建茶叶还不够,有必要压制其他茶叶。并且,压制的茶叶还必须是红茶,于是,就将一直以来生产的绿茶改制成红茶。

被作为调配茶的原料

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1861年汉口对外开放,宜红的产量也在19世纪80年代迎来了鼎盛期。然而,那之后,和其他的中国红茶一样,受到廉价的印度和斯里兰卡茶叶的冲击,宜红走向衰退,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国营宜都茶厂继承了宜红的生产。

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也是以广州为中心开始了对外出口。我采访了当时在广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的一位女士。她对我说:“宜红虽然是欧洲人比较喜欢的红茶品种,但30年前,它仅仅是和其他茶叶,比如从云南移栽到广东的茶树叶进行调配的原料。所以,可以说宜红这一品牌已经从历史上消失了。”的确,宜红相比其它中国红茶略带苦涩。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宜都茶厂进入21世纪后实现了民营化,更名为宜红茶业。以地方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形式,摸索重振宜红品牌。该厂副总经理章艳珍说:“今后,我们还将拓展国内市场。原本产量的90%以上都是出口,现在有20~30%面向国内市场,认知度正在提升。”

茶工厂附近的实验茶园

红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调配茶。而一般的中国红茶是不调配的。现在,即便从中国出口时不加调配,运到欧洲市场后也会和其他茶叶混合,生产出符合当地人口味的红茶。由此一来,红茶很难确立自己的品牌,所以,今天开拓新的国内市场,制作中国人喜欢的红茶成为课题

(日文原文刊载于《人民中国》杂志2017年2期 翻译:钱海澎)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