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第七篇 同时活跃在新马两地的茶庄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第七篇 同时活跃在新马两地的茶庄

    前几天,一位年轻人对我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曾经是一个国家呢。”这话着实让我大吃一惊,真是没想到。我深刻感受到,普通日本民众其实并不了解东南亚历史。

    上篇介绍林金泰时提到,他1924年曾在吉隆坡开店,第二年又在新加坡成立了总店,其实这两个地方当时同属一个国家。这次我在马来西亚探访老字号茶庄时,发现了几个原本在新加坡有店,之后又在马拉西亚开店的茶庄,但如今都只保留了新加坡的店铺。这期,我就来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两家。

马六甲的高铭发茶庄

    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乘坐快速公交约两个小时即可到达马六甲。600多年前,这里曾是繁华的商贸城市。如今,城中到处是历史建筑,有葡式、荷式、英式,以及中式各种风格。行走间能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时也曾在此落脚。200年前,这座城市和新加坡一起成为了英国的海峡殖民地。

    当听说马六甲有老字号茶庄的时候,我决定要去探访一番。高铭发茶庄静静地伫立在中华街上。第三代掌柜高培材平静地说:“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马六甲只有我们一家经营中国茶了。”店内天井很高,气氛古雅,确实给人一种老字号的感觉。

    高铭发茶庄是高培材先生的祖父高铭壬,于1905年在新加坡开设的当地最早的茶庄之一。高铭壬祖籍福建安溪虎丘。查找1928年成立的新嘉坡茶商公会第一届会员名单,高铭发茶庄赫然在列,高铭壬后来还担任了公会理事长。1930年,高铭壬在马六甲也开了店,店址据说只和现在的店铺相隔5家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高铭壬将新加坡的店铺交给长子经营,带着三子也就是高培材的父亲一起永久移居马六甲欢度晚年。所以,高培材至今还记得,幼时爷爷周围经常聚集很多朋友,大家一起饮茶的场景。

    高铭发在新加坡的店铺于上世纪60年代关门了。虽然内情不详,但1972年,源崇美第二代掌柜颜辉宗曾撰文提到“新加坡的年轻人喜欢喝可乐和汽水,已经不喝中国茶了”。然而,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提到的 “错失了向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大市场开展茶叶转口贸易的机会”。而决不会仅仅因为新加坡年轻人喜欢喝可乐。

    这可能也和上世纪60年代导致苏加诺下台苏哈托继任的印尼屠华事件,以及禁止华裔使用汉语有关系。同时,还有人认为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抑或受到马拉西亚排挤?)后的西化发展是茶庄关门的原因。以60年代为界,东亚各国的中国茶叶消费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另一方面,在马六甲,高铭发1953年正式注册,成为当地唯一的中国茶庄,由此,高培材祖父的朋友汇聚而来,茶庄一派兴旺。之后,高培材之父高水成子承父业,继续主营福建茶。基本上以零售居多,没有自主进口茶叶。1960年,高铭发加入马来西亚新加坡茶商联合成立的岩溪茶行,从中能够感受到高铭壬先生在茶叶界的影响力。虽然如今高铭发已经延续了三代,但遗憾的是后继无人,高培材很寂寥地表示不知道茶庄今后可以持续到什么时候。

巴生的杨瑞香茶庄

    巴生港是马来西亚最大港口。从吉隆坡乘电车1个半小时左右即到。昔日,包括茶叶在内的很多进口产品都是从这里卸货。曾经有很多中国苦力在这里劳作,由此诞生了肉骨茶(一种猪骨药材汤,并无茶叶成分,因是闽南话,故发音近似“茶”——译注)。

    当然,一听说这里也有老字号茶庄,我便要了地址拜访了其中一家。然而,这竟然只是一个茶商的住所,店铺已经没有了。茶庄名叫杨瑞香,和高铭发一样,第一代掌柜杨惠丕(祖籍安溪,是受访者的曾祖父)先在新加坡开店,上世纪30年代又在巴生港开了分店。杨惠丕也是新嘉坡茶商公会会员,并在公会成立初期担任过重要职务,但最终于1947年从会员名单中销声匿迹,据说他们是搬迁到了福建人聚居的巴生,因为那里距离港口近,生活更加方便。

    然而此后,马来西亚限制销售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渐渐地,杨瑞香的经营项目从供应中国茶,转变为供应马来西亚人和印度人都爱喝的奶茶原料——红茶粉。90年代,杨瑞香关闭了在巴生城内的店铺,现在只保留了茶叶工厂。我到访了店铺旧址,不知为何已经完全成为了印度人的聚居区,我很惊叹于港口城市巴生的变化。同时,我也注意到当地华人势力的衰退,这甚至让人感受到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所发生的巨变。

图片说明

  1. 马六甲 高铭发
  2. 创业者 高铭壬
  3. 高铭发 昔日的茶叶罐
  4. 1972年颜辉宗的报告书
  5. 巴生 杨瑞香的茶叶包装
  6. 杨瑞香店铺旧址
  7. 巴生 肉骨茶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