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第五篇 新加坡 坚守至今的源崇美

1819年,自英国开拓者莱弗士踏上新加坡这片土地,距今已整整过去了200年。从那之后,新加坡摇身一变成为中转贸易基地,飞速发展,繁荣至今。“在这些贸易商品中理应有茶,那么也应该有华人大茶商吧。”我凭空猜测着,时隔多年再访新加坡唐人街一探究竟。

出乎意料的是,往日多达数十家的茶行如今大多已没了踪影,茶商公会也没有办公室,我只能从2015年版的《新加坡茶商公会史略》中寻得零星线索。来到唐人街的商业大厦,这里本应有几家茶行,但多数大门紧闭,最后我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一家。

这家商号叫“源崇美”,其第三代掌柜颜明福和我聊了很多。其实当我看到这家商号时,总觉得与上一篇中介绍的缅甸“张源美”有几分相像,所以试着探寻了一番,结果完全猜错了。这家茶行创始于1920年,由好友三人合办,是从三人各自的商号“源峰” “崇泰”和“裕美”中各取一字得名。

据介绍,茶行第一代掌柜颜惠艺来自福建安溪紫泥乡,25岁开始种茶、制茶,在潮州、厦门一带贩茶。当时他家的商号是“裕美”,与“崇泰”的林沙溪和“源峰”的颜受足相识后,把生意做到了台湾。后来因为国内治安恶化,他们决定转战新加坡,1920年新茶行开业。至于为何选择新加坡不得而知。然而,生意进展并不顺利,林沙溪1年后便退出。1928年茶行参与了新加坡茶商公会的筹建工作,尽管如此,生意仍然没有起色,到了1930年颜受足也离开了。

那段时期正赶上经济危机,1929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恐慌,各国经济陷入困境。即便如此,颜惠艺也没有放弃茶业。颜明福说,“听说爷爷找人算过,所以决定继续从事茶业。”多么典型的华侨逸闻。

此后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茶业生意走上了正轨,“源崇美”不觉间发展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贸易商,其茶叶开始出口到越南、泰国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地。但二战爆发后,华人的苦难时代来临。新加坡被日军攻占,茶业全面歇业,茶商公会也只留下“1941-1946年活动空白”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源崇美”非常积极地参与茶商公会的活动,颜惠艺曾两度担任公会的主席,可谓业界领袖。其子颜辉宗也长期负责公会财务工作,并从1969年起的10年间担任公会主席。我这才明白,新加坡茶业界长期由安溪人掌舵,而“源崇美”则是业界龙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下,茶业行情也随之向好。新中国成立后,留在福建的颜家人也全都移民到了新加坡。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亚联合邦分离并独立。虽然当时新加坡的经济实力并不如现在,还有些混乱,但颜明福认为从那时起直到70年代前后对茶业来说都是黄金期。

“源崇美”从第一代颜惠艺到第二代颜辉宗,均以经营水仙和铁观音等福建茶为主,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当时进口茶叶后,从混合到碳火炒制,全部是手工作业。鼎盛时期,茶行上下包括工厂工人在内多达五六十人。但到了80年代后,新加坡人明显西化,与中式茶渐行渐远。而且,大家喜爱的中式茶也逐渐转向普洱茶等走健康路线的茶种,经营的茶叶发生了变化。

我从颜明福手中拿到了二代掌柜颜辉宗留下的1972年的手册,里面预测道,“1952年,印尼禁止进口中式茶,而后1965年新加坡独立于马来西亚,茶业遂失两大市场。加之在年轻人中可乐、咖啡之风盛行,与中式茶渐行渐远,今后茶业界恐将陷入严重危机。”所言极是。

1994年,第三代掌柜颜明林继承家业,2002年传到颜明福手中的“源崇美”规模缩减,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员工了。这不仅是“源崇美”一家面临的问题,这栋大厦里其他多家老字号茶行都是门窗紧闭,连聊上几句都做不到了。

“曾经靠做生意起家的老字号茶行的子孙学历高,留过学的人也很多,所以,现在他们完全没有动力从事这不赚钱的茶业了。”听到这番话,我着实感到遗憾,但这也概括了新加坡茶业的当下与未来。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 * が付いている欄は必須項目で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