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中国」カテゴリーアーカイブ

人民中国2019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第三篇 缅甸大茶商 张彩云及其家族的历史(3)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
第三篇 缅甸大茶商 张彩云及其家族的历史(3)

在兵荒马乱的缅甸求生

张彩云等人的努力落了空。1962年缅甸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仰光张源美茶行的资产被政府没收,成为一家国营企业。但是新政府的官员对茶叶一窍不通,说自己无法经营接手的茶行,也不允许茶行在这几年里制茶。卖不了茶叶,茶行里的人们每天无所事事。

但即便如此,张彩云也没有放弃。上世纪70年代,彩云及其长子树根在缅甸北部掸邦再次开设茶园和制茶工厂,尝试制作红茶等,探寻新的出路。总而言之,他的一生中处处都是艰辛的挑战。但由于社会主义衰败,从80年代末起军队政权管理混乱不断,缅甸的制茶业常常是举步维艰。

据悉,后来制茶工厂由彩云三子家荣继承并管理。我们提出希望参观制茶工厂,了解经营状况。但是他拒绝道:“最近,由于反政府运动和民族冲突,掸邦十分混乱,制茶业务被迫停止,因此无法带你们参观工厂。”我们对缅甸混乱持续至今,华人生活水深火热感到诧异。

张彩云长子树根之子,张丁国先生仍坚守着彩云的初心,在唐人街精心打理着一家名为张玉美的茶行。他留有一张1958年父亲张树根在北掸邦开垦茶田的照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树根先生和自己的父亲共同辛苦劳作的情景。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未被历史记载的情况:“我记得1966年到1970年左右,我们从边境城市大其力向泰国出口了大量的乌龙茶。”如今,他们从中国大陆进口铁观音茶叶,并在缅甸国内销售缅甸绿茶。

1991年,正在散步的彩云准备向路边乞丐施舍钱财时,与乞丐一起被失控的车辆撞伤,不幸逝世,享年94岁。虽然如此高龄,但他每天都要散步,爬4层楼的楼梯回家,不得不说,他有着惊人的体力。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讲述,这就是那位白手起家,功成名就的茶商。直到他离开的那一刻,他依旧不忘扶危济困,他的经历不禁让人动容。

至今,在庆福宫的木牌上,依然能够看到张彩云当年作为捐赠者被刻下的名字。当我问及为何要保留已经逝世25年多的张彩云的名字时,人们告诉我说:“张彩云助人为乐的精神如今依旧为人们所尊敬,他的亲人仍在以他的名义进行捐赠。”听到这里,我再次肃然起敬。

前文中提到的厦门茶厂的张一帆先生说:“父亲那代人和仰光的亲戚多少还有些联系,但我们这一代已经完全和他们断了联系。”因此,笔者将仰光张先生的联系地址和照片交给了他。没想到在这样的场景下,甚为日本人的我架起了中国人与华裔之间的桥梁,这一跨越历史的茶旅真是太有趣了。

香港的福建茶行

    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为了在香港开设张源美茶行的新分店,张彩云和朋友一起成立了“福建茶行”。福建茶行的第二代掌门人杨庭辉(72岁)说:“张源美茶行派来了一位名叫张甸国的人,开设了新茶行,但不久后他们就离开了,我的父亲便单独经营起了这家茶行。如今我们和张家没了联系,也没听说有张家的后代在香港做茶叶生意。”虽然我们不清楚张甸国和彩云的关系,但是两人似乎是年龄相仿的亲戚。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放弃刚刚开设的新分店,据说和1953年,缅甸政府禁止进口外国茶叶的政策有关。张源美茶行原本计划从福建经由香港,向缅甸进口茶叶,但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该计划以失败告终。这与张彩云和儿子树根等人在此后的50年代里为了谋生,于缅甸国内的掸邦北部开设茶园,建立制茶工厂的史实相符。福建茶行此后便在香港自立门户,生意蒸蒸日上,还向泰国周边出口了许多新品小包装铁观音茶叶。如今,摆放着古老茶罐和木箱的福建茶行充满了复古的味道,成为了能够享受到旧日港式茶馆氛围的屈指可数的场所之一。

写到文章最后时,我得知彩云的长女如今依旧健在,生活在故乡安溪大坪。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三个儿子外,彩云似乎还有四个女儿。据说其他三个女儿,秀华、美华、秀月如今居住在美国,而唯一出嫁到福建的长女秀月如今居住在大坪。但是向当地居民打听后,我并未找到认识秀月女士的人。大坪名士张彩云如今正一点点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事实上,其长女秀月女士的人生也和父亲一样,波澜壮阔。

图片说明

1 缅甸掸邦 制茶
2 仰光 张彩云之孙 张丁国先生
3 张丁国先生经营的张玉美茶行的茶叶包装
4 香港 福建茶行 小包装铁观音茶叶
5 福建茶行 第二代掌门人 杨先生

人民中国2019 【中国与亚洲 通过茶叶探究华侨&华人的今昔】第二篇 缅甸大茶商 张彩云及其家族的历史(2)

第二篇 缅甸大茶商 张彩云及其家族的历史(2)

回到福建的张家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彩云的故乡安溪治安混乱,茶工厂遭遇了土匪侵袭。1942年,日军攻入仰光,感受到危险的张家人只好放弃了苦心经营的产业,从缅甸经云南逃回了故乡安溪。曾在缅甸仰光一帆风顺的张彩云的人生开始被乌云笼罩。

然而,张彩云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同年又在邻近厦门的漳州开设了张源美茶行,瞬间掌控了闽南地区的茶叶业务,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才以厦门为总部,重启香港、仰光的业务,并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开展海外业务。当时,张彩云担任厦门市茶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凭此影响力一跃成为安溪的名人。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华人忍受苦难,甚至可以说以苦难为跳板顽强生存的韧性。如今,乘车约1个半小时,就可以从港口城市厦门到达张彩云的故乡安溪大坪。而在八十年前,那里还大多是山路,据说步行要走一天。大坪在100多年前是和西坪齐名的茶叶产地,从品种而言,尤其盛产毛蟹。

1955年和60年,张彩云曾跟随缅甸贸易团等访华团体回到故乡福建。在福建为修建学校捐献巨资,成为衣锦还乡的华人代表。直到今天,大坪人还在讲述着张彩云的功绩,上年纪的人都记得他的名字。

张源美在各地的业务由张家兄弟分摊。1948年,张彩云回到仰光,厦门的业务则由二哥的儿子张水存等人负责。1954年,曾在张家附近茶行工作的张乃英(1928年出生)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前期,在厦门港口附近的镇邦路和水仙路上,林立着几座茶工厂大楼,我当时负责运输出口茶叶,记得那一带非常繁华。”此后,张乃英因出色的制茶才华,被任命为漳州茶厂的制茶主任,他和张彩云是同乡,也是安溪大坪人。

然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缅甸都迎来了国有化的浪潮。厦门和漳州的张源美被中国茶叶公司和私企合并,和众多大茶商一样,其名字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1956年成立的“公私合营厦门茶叶出口公司”开始推行官民一体业务,这同时解决了人员和技术问题,提高了生产量。虽然“文革”期间事业曾一度停滞,但厦门茶厂、漳州茶厂、安溪茶厂等主力工厂,一直在生产半发酵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半发酵茶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亚的华人市场,被称作“侨销茶”。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掀起乌龙茶热时的茶叶供货源。

此时,张水存从店主变身为厦门茶工厂的员工。虽然他是一名出色的制茶师,但据其儿子张一帆介绍:“父亲或许是顾及到‘文革’的影响,关于张源美的事什么都不肯和我说,所以我对这个品牌一无所知。”张水存退休后,曾根据其以往搜集的资料和自身储备的茶叶知识出版了《中国乌龙茶》一书,堪称是了解福建茶叶历史的宝典。

在缅甸历经曲折

1938年,张源美仰光分店开业。茶行位于五十尺路上。这条路究竟在哪儿?如今的缅甸当然不会用汉字标记,找起来很是辛苦。最终发现还是在唐人街上,路很宽阔,茶行旧址虽然被张彩云的三儿子张家荣所继承,但茶行已经不存在了。

如今这里是由家荣的儿子经营的塑料产业办公场所,昔日景象已荡然无存。张家荣说:“从我出生(1937年)到日军侵袭(1942年)之前,是张源美茶行的鼎盛时期。”1948年回到仰光的张彩云,看到幸存的土地和房屋,决定将事业做大,然而,事不遂人愿。事业的主体原本是“从中国进口茶叶,在仰光重新包装再出口到亚洲各地”,然而1953年,缅甸政府开始限制从海外进口茶叶。结果,张彩云和儿子们开始非常努力地在缅甸国内寻找茶叶,开拓北掸邦,并开设茶工厂。由此可以证明,当时在缅甸,除了华人之外,缅甸人也饮茶。

在东南亚各地都有华人同乡会。在仰光也有安溪会馆。我找到位于百尺路的一家会馆,看到最顶层供奉着和安溪有渊源的清水祖师。张彩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担任过会馆的理事长和名誉顾问,堪称当地名流。从会员名单中可以发现,昔日,会馆周边还有几家华人茶商。

我访问了几家60年前的茶庄旧址,可已经没有一家茶庄存在了。国有化之后,许多缅甸华人去往美国和中国避难。然而,回到中国的人又在“文革”期间再次遭受苦难,不免让人唏嘘命运无常。我还到访了缅甸中华总商会,他们只淡淡地回应我:“现在会员中几乎已经没有茶叶从业者了。”

图片说明

1.安溪大坪的茶田
2.如今厦门镇邦路附近
3.《中国乌龙茶》
4.仰光五十尺路张源美茶行旧址
5.仰光安溪会馆